close

Day 47 慵懶的禮拜一


蓉媽咪忘記帶手機啦>O<沒幫ㄚ寶拍到照片><"



這是隔天上課補拍滴...剛好ㄚ寶也是努力在拉保冰袋!!


哈~今天也是邊拉邊撒嬌!!老師說ㄚ寶肌肉張力粉低哩!!欠訓練啦><"


剛好在嬰兒與母親中看到有關肌肉張力不足的文章!!有興趣滴媽咪可以看看呦!!


 


【文章分享】家有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--育兒生活 2月號 NO.273
如何拯救「趴趴熊」?
彰化基度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陳宜男表示,根據感覺統合理論,對肌肉張力影響最大的,莫過於「前庭系統」,藉由前庭系統內的耳石器官對於重力的感受,讓對抗重力的肌肉群的肌肉張力逐漸趨於成熟。除了前庭系統外,亦需要「本體覺系統」的輔助,才能順利維持頭部和軀幹的穩定度,本體覺的受器為肌梭和肌腱,當它們接收到外界的訊息後,即會透過神經傳遞到腦部,隨後腦部再回傳至肌肉以維持或改變肌肉張力。
王宏哲老師指出,造成肌肉張力不足的原因,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,屏除先天遺傳因子不談,後天環境提供的刺激量也很重要。
提升肌張的3種活動
孩子在03歲正處於神經生長的黃金時期,這時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活動刺激,尤其是前庭平衡覺的刺激,王宏哲老師指出,有3種活動最能提升孩子的肌肉張力:
1.有速度的活動
例如,騎腳踏車、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,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,傳到大腦裡,再影響肌肉,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、旋轉木馬…等,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。
2.有方向變換性的活動
王宏哲老師認為,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「搖晃症候群」,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、不晃、不要忽上忽下,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。其實剛好相反,因為適度搖晃可以刺激內耳裡的前庭平衡系統,使肌肉保持在正常的張力範圍裡,而缺乏這種刺激很有可能造成後天的肌肉張力不足。
因此,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、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,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,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。等孩子大一點以後,盪鞦韆、跳床…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。
3.大肢體律動性活動
孩子長大以後,父母就要主動引導他們從事一些大肢體的律動,例如:唱唱跳跳,這麼做會讓內耳受器動起來,幫助前庭平衡覺整合,使肌肉張力正常。
日常生活中的訓練
陳宜男治療師提供爸比媽咪9種從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肌肉張力的方法:
1.與孩子進行軀幹與四肢向上延展的遊戲,如:繩子上綁著餅乾,請他們伸展身體或墊腳尖,以口取下。
2.在遊戲中設置爬行的關卡,如:鑽隧道、鑽桌子。
3.上課時,在孩子胸口與桌子間夾一顆約棒球大小的軟球,如果5分鐘內沒有掉下來,就可以得到獎勵,並循序漸進地延長時間。
4.寫字時,使用傾斜30度的書寫平台,可有效避免孩子趴著寫字。
5.多利用黑板或白板,讓孩子以站姿或跪姿在上面畫圖、寫字、遊戲,手舉得越高效果越好。
6.練習貼牆站立,背部、臀部和小腿貼牆,肚子內縮。
7.在日常作息中增加跑步、跳躍的運動。
8.手部阻力性活動可使手部的張力正常化,如:捏黏土或幫爸媽按摩。
9.隨時提醒孩子維持正確姿勢,必要時制定賞罰約定。
* 資料來源:【BabyLife育兒生活】20132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 

文章連結!!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~蓉媽咪~ 的頭像
    ~蓉媽咪~

    甜蜜家庭部落格

    ~蓉媽咪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